跳到主要內容

共同基金診斷Part1


l   最近幫一個熟人(簡稱為A)作基金義診,有幾個特殊的現象

Ø   首先資產配置過於集中式的分散,什麼叫做集中式的分散,就是把一筆為數七位數以上的金額,分散在51檔同質性大略很像的基金,這些同質性很像的基金可以歸納為以下
 
區域/單一國家
檔數
分散性
比例
股票
全球
1
1.3%
 
美國
3
中等
4.8%
 
台灣
5
8.4%
 
中國
2
5.1%
 
+
2
中等
3.0%
 
+
1
中等
2.0%
 
亞洲
6
中等
15.1%
 
資源
6
中等
22.8%
 
新興市場
19
中等
24.6%
 
俄羅斯
1
3.3%
 
韓國
2
2.3%
債券
高收益債
2
中等
6.0%
 
新興市場債
1
中等
1.3%
SUM
 
51
 
100.0%

l   其次股票跟債券的比重顯然有所偏頗,整個投資組合僅有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合計約7.3%,姑且不論這兩個工具對投資組合的風險與報酬特性,這樣配置的比重明顯的就是沒有配置的觀念,尤其當這樣的投資組合散落在4家銀行跟一家香港的券商,只要業務人員說什麼就相信,錯把業務當作專家。再者一個較為分散性佳的債券投資組合一定不是只有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這種建議的方法完全就是看到過去績效好就來建議客戶,又是錯把非核心資產當核心資產投資






l   再往下看,會發現這51檔基金大多是區域性甚至是單一國家型,且投資的概念很相近,也就是說當市場風險來時,這些投資組合的走向會高度相關 下圖是這些核心資產在2008海嘯時的走勢圖,同質性很高,

這樣的投資組合,相關性矩陣如下,可以看到甚至有工具的相關性高達0.9,不用懷疑,乾脆就買一檔就好了




l   如果客戶願意配置在全球債券型基金,走勢圖會是下圖的緩步波動向上的線型
l   此外,令我覺得更加訝異的是,A君全數都是用單筆投資在這些屬於分散性較差的投資組合,某些同質性的部位, A君可能會買兩次到三次,但成本卻相近,這個現象我的解讀是,這些投資組合通常被建議是都是已經漲一段,才被業務人員建議,且當這些投資組合下跌時,業務人員並會建議客戶攤平或停損,但更可惡的是當這些投資組合又漲回到成本附近,甚至更高時,才來建議客戶加碼.
l   我對這個現象的看法認為有幾個可能,業務人員在市場好時,叫很多客戶買進,當市場下跌,業務人員甚至銀行的中台人員徬徨無措,祈求市場回升或者不敢去面對客戶,如果是更利害的業務會根本就忘記有叫客戶買進什麼標的,反正公司推什麼才來打電話給這些好客”(不會客訴而且會一直買的就是好客”)

l   而我更仔細的去詢問一下A君的需求時,我發現A君並不需要靠投資收益過活,在很久以前,就因為經商成功,早已不需要為錢煩惱,但是A君有幾個期望

l   首先,A(目前約55)認為自己雖然不需要為生活費煩惱,但總覺得一直沒收益不是辦法,我對這個理財目標的解讀是退休金要有一個確定來源,這個目標的幾個工具都還不錯,年金,定存都可以確保在老年時有一個固定支付來源,不過這個部分都面臨惡性通貨膨脹時,固定收益商品都會因此受傷,因此通常需要再附加抗通膨的工具,ex 房地產或者Tips或黃金等實體資產等. 當然如果是建立一個分散性佳的投資組合也不錯,不過這個這個並不是絕對,如果客戶錢很夠用,即使在台灣買買低利率的定存+一個抗通膨工具也可以

l   其次,子女已經長大,兒女(不只一位)都已經畢業,進入職場,尚未成家,A君希望子女可以開始建立資產,希望贈與部份金額給子女,讓子女能有部份金額支付房屋的頭期款,從訪談的過程當中,A君並未認為這個是一個必要,我也認為這種期望適度就好,而這種工具屬於短期的計畫,一般不需要透過任何投資工具,僅需要透過贈與(一種的方式是透過贈與附有負擔的方式進行)

l   最後,A君希望每年可以捐贈給慈善機構一筆金額,這個部分,我的建議是可以建立一個投資組合,將投資組合的收益固定分配出來即可,只有這個部分比較牽扯到投資工具的選擇。有關廣泛性的投資組合如何建立可以參考附件

l   我給A君的初步建議是,先了解自己的現況包含生活收支、保障等,之後針對投資這件事情,需要親身參與,而非業務人員人云亦云就相信,釣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然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認為自己投資沒有時間,因此才把錢交給理專來操作共同基金,但偏偏理專的專業度跟業績導向過重,導致完全忽略資產配置而陷入擇時的進出兩難困境

l   此份僅僅是Part1 ,之後將針對A君的投資工具,進行大略的分析比較,最後朝向協助A君建立一個適合執行的方案


留言

Popular Posts

會員大會 暨 紀律道德課程

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 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暨 紀律道德課程 很榮幸邀請到新竹地院 郭維翰檢座 主講「CFP的叢林法則--淺談CFP執行業務之法律規範及自律」 郭檢分享許多關於個資法、洗錢防制法......等等 在金融業務的實務上,經常不小心誤觸法網的案例 提醒從業人員,在執行業務時應多注意的事項。 理促會也在各幹部的努力下, 今年會員人數有了突破性的成長, 同時財務狀況公開透明、十分健全 感謝郭檢精彩的分享! 感謝理促會各幹部的認真付出,及各位會員的熱情參與! 未來理促會將推出更優質的課程、更精采的活動, 敬請期待!

CPD:私人銀行業務 VS CFP的未來發展

資產管理+客戶關係管理 = 私人銀行家 私人銀行服務是銀行服務的一種,專門面向富有階層, 為富豪們提供個人財產投資與管理的服務, 與CFP的執業究竟有何異同? 未來能否有新的產能或商機,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 主講:楊淑清 老師

共同基金診斷Part2

l    經過進一步的諮詢過後 , 客戶表示其理財目標當中 , 有關生活費的部分 , 就算是用定存準備 , 也足夠支應 , 而第二個理財目標希望贈與部份金額給子女 , 其實也已經有在進行 , 資金安排都跟這些基金無關 , 也就是說客戶 有充裕的資產進行前兩個理財目標 l    而第三個理財目標 , 建立一個投資組合 , 目的確定下來是將投資收益的部分每年進行捐贈給慈善機構,希望的報酬率為每年 3~5% 的穩定增值。但客戶表示過去買基金都是賠錢 , 甚至買股票也賠錢 , 客戶對如何建立一個能夠每年穩定增值的投資組合 完全沒有頭緒 l    乍看這個問題 , 很容易直接進到報明牌的迷思 , 每次我希望針對朋友進行投資上的建議時 , 都會被誤認為報明牌 , 我相信主管機關也是這麼認為 , 我希望提幾個觀念 , 從簡單的例子來重新理解報酬率與風險之間的關係 l    市場下跌對開始累積資產的年輕人是好是壞 ?? 這個主題係參考綠角推薦的投資金律的一本書 , 各位也可以自己去爬文。多年前我也無法理解 , 我回億我大學時 , 聽了邱顯比老師的基金管理 , 也聽到市場下跌 ” 對開始累積資產的年輕人是好事 ”, 我就去 挑了一檔北歐的電訊基金 , 單筆投資 , 當時 ( 2000 年 ) 電訊產業前景被許多機構看好 (Nokia 是芬蘭公司 , 當時是明星股票 ), 我也認為既然是趨勢上的基金 , 即使大跌 , 長期仍然會回來 , 甚至上漲,結果是在 2003 年時 , 終於受不了 , 因此決定停損 , 四萬元本金 , 虧了將近 2 萬元吧。 l    在探討之前 , 各位看看下面這個圖型 , 就是這檔北歐基金的走勢圖 , 下圖 紅色圈圈處是我買的價位 , 黃色是我賣的淨值位置 , 藍色是現在的淨值 ,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 , 這檔基金其實不錯 , 波動很大 , 長期來看趨勢往上 , 應該定時定額投資 , 更精確來說 , 當這檔基金開始下跌時 , 作定時定額的績效 , 肯定比在最高點單筆投資的績效好 。也就是說 , 當市場開始下跌時 , 不需恐懼 , 當你口袋夠深 ( 前提 ) 。我相信大多數人無法知道現在是否是最高點 , 就像是舞會裡大家都很 high 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