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ndy's ETF觀點:北美以外的股票型ETF ---VEU


在介紹這檔ETF之間,回答幾個問題
1.       開始有顧問問到有哪些ETF可以供配置,以及ETF要去哪裡買,以下建議都是從客戶的觀點出發,也就是說符合客戶的最佳利益,非顧問最佳利益。提這個前提的原因是因為,目前還很難顧及顧問及客戶兩者的利益,因此從職業道德的角度來看,還是要聲明客戶利益優先
2.       可以供配置的ETF我會一一開始介紹跟研究,我參考的資源有綠角、友人、美國晨星對ETF的研究報告等,各位若等不及,也可以自己上去看。
3.       目前已知ETF最便宜的配置方式,是直接跟美國券商開戶,我在2004年就開了scottrade 帳戶,原則上,一筆7美元,無論金額大小。開戶方式很簡單,在網站上下載開戶表格,填寫好後,寄去美國,就會收到美國券商的通知信,請你在一定期限內匯入美金,金額大約是1000美金,就算完成開戶。在此,我並不是一定推薦scottrade,若各位主要想投資ETF可以考慮TD America,該券商針對100多檔ETF,提供無手續費服務。這些ETF大多都是管理費較低(或最低),流動性較好,原則上100多檔ETF,針對被動性”配置”或主動性的投資,應該都可以完成您的目標。
4.       有人問到美國券商的安全性,有一個觀念先釐清,美國券商的帳戶都是款券同戶,跟台灣顯著不同,假設各位匯入1萬美金,券商的戶頭就會顯示1萬美金,也因此有人擔心券商落跑的問題,針對這個部分,美國有一個證券投資人保護中心,針對券商破產或財務危機時或出面解決。詳細可以參考綠角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tw/2007/09/securities-investor-protection.html每位投資人最高有50萬美金的保障額度,其中包括最高10萬美金的現金部位償付,在額度內,不需擔心。
5.       另有關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通常採用多檔標的,但依照個人財務目標、風險忍受度等配置。
6.       資產配置原則,首重全市場配置,這種配置須要挑選核心資產,所謂核心資產就是分散度高,透過長時間的配置、投入來達成主要及必要的財務目標
7.       之後才是個別市場配置,這種配置屬於短時間的攻擊工具,也比較適合非必需達成的財務目標,如”想要”的財務目標,以我個人為例,會是非必需消費的目標,如每年的旅遊經費或娛樂目標等。
8.       全市場配置可以是股票+債券+實體資產,在許多理財書都提到這個觀念,但一個良好的工具讓這些變成可能,如ETF跟共同基金。透過這種分散性佳的工具,可以用少於10檔的標的,配置在全球。
9.       最後,目前參考的標的最簡單版可以是美股VTI+非美股VEU,債券可以用BOND+TIP,小部分實體資產GLD等,5檔完成核心資產的配置。其中VEU有許多部分在歐洲及日本,過去這兩個市場指數表現差,各位若不滿意,可以透過非核心資產的調整整個投資組合的比例。
*不過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一個已經沉寂很久的經濟體在基期很低時,仍有可能成為某幾年的常勝軍。

l   VEU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ETF
Ø   這檔ETF追蹤富時(FTSE)編列全球不含美國的指數,這個廣泛性的ETF追蹤全球近90~95%的不含美國的可投資證券,投資在46個國家,遍布在2300檔個股,沒錯,這是一檔適合的核心資產投資組合
Ø   VEU並不針對匯率進行避險,因此其淨值同時反映了有價證券的漲跌幅以及其匯率的漲跌幅,各位買的某些共同基金是有作匯率避險,我認為既然是一個全市場配置的投資組合,匯率也是配置的其中一環,不須針對匯率作避險。
Ø   由於VEU有近55%投資在日本及歐元區,過去幾年,由於日圓及歐元的升值,使VEU享受了匯率的好處,不過這兩個市場名目本金的報酬不佳,抵銷了匯率的好處。
Ø   不過歐元區卻還是有不少財務狀況穩健的公司,如荷蘭殼牌石油、雀巢、瑞士的諾華藥廠等,公司前十大持股如下,可以看到分散性很夠,最大持股有僅約1%




Ø   另外約30%投資在日本及澳洲,日本如各位所見的,過去10年是失落的,但未來的10年如何,誰也無法斷定,可以確定的是,日本股市的評價已經很低,如近期的日圓走勢以及日股走勢都讓許多人耳目一新,在此還是需要強調,核心資產的功能不在預測,而是在配置,就像是一個球隊一樣,板凳球員有時也會on-Fire. 新興市場包含中國有4%、韓國4%、巴西3%等。
Ø   VEU管理費率相當低廉,僅有0.18%,這個費率會是大部分的共同基金的1/10以上,如果共同基金勉強的跟上大盤的走勢,這個管理費差距將使一個1000萬的投資組合,在10年後,相差170,各位可以自己驗算一下。這個數字還不包含各位買共同基金的期初手續費率。
我假設共同基金管理費率為2%,兩者差距約為1.8%(100%-1.8%)^10=83%1000*(100%-83%)=170

 

Ø   好的,那我們來看看是不是有共同基金可以在相同市場組別(組別是環球大型混合股)打敗大盤答案是有的,透過晨星的基金篩選器可以找出來,十年下來最好的是小型基金公司Artisan international(台灣未引進), 再來是Blackrock International (BISIX),台灣可以買到到的是貝萊德環球特別時機基金(MIGGLOI),是同一個基金經理人,但貝萊德環球特別時機基金主要針對小型股投資(很符合台灣人的特性,喜歡可以衝的標的),拿這檔比較不完全精確。

Ø   我們來拿VEU跟貝萊德這兩檔基金比一比,看起來10年來最好的主動型基金,在2007/3/30(VEU掛牌日)比較至今,績效優於ETF的現象不明顯,累計總報酬為-1.15%0.21%-0.42%這當中還不包含共同基金慣收的前收手續費

Ø   另一個問題是,貝萊德這兩檔會不會是常勝軍呢,答案是否定的,下表是晨星的畫面,可以看到過去10年及15年,BISIX是常勝軍,但近10年不是顯示明星很難一直持續維持其光芒。從這點來看,ETF還是有其投資上的優勢


留言

Popular Posts

CPD:私人銀行業務 VS CFP的未來發展

資產管理+客戶關係管理 = 私人銀行家 私人銀行服務是銀行服務的一種,專門面向富有階層, 為富豪們提供個人財產投資與管理的服務, 與CFP的執業究竟有何異同? 未來能否有新的產能或商機,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 主講:楊淑清 老師

Eric Chen 專欄:錢進大陸,您買對了ETF嗎?

從年初以來,不斷有投資人在問可不可以投資大陸股市,筆者都簡短的回答「可以」兩字。當時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因為相較於連創新高的歐美日等主要股市,已經連跌5年的陸股 , 基期相當低,為什麼不敢買?尤其是在7月中國證監會宣布滬港通即將在10月開通及11月人民銀行無預警降息 , 激勵陸股暴衝 , 7月與11月的陸股都有兩位數的漲幅 。 筆者的前同事W君,目前在香港的私人銀行上班,筆者在8月曾經請教他關於滬港通的看法,他的回答是已看到外資大量資金陸續進入香港為滬港通作準備,所以相當看好陸股後市。而同一時間,筆者又請教另一位前同事P君對陸股的看法,此人西進中國大陸已將近10年,目前是大陸某基金公司的高管,P君說影子銀行的隱憂並未完全解除,而大陸今年的的GDP成長率也不如以往,從基本面來看,大陸實在是乏善可陳,P君表示他們公司對陸股的house view是相對保守。 W君與P君的前題都對 , 但對股市前景的看法卻南轅北轍 , 為什麼?這要從股市的本質說起 。 如果把影響股市的要素簡化成三項,即基本面、技術面、資金面。一般而言,股市初升段走的就是資金行情。每個人都知道股價是反應對未來的預期,而與預期心理最有關聯的就是資金面。雖然基本面尚未明顯改善,但在正面的預期心理下,資金會不斷進場卡位,若再加上政府寬鬆貨幣政策推波助瀾下,就會將股市推升一大段,並且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索羅斯所說的「反射理論」 。 目前,陸股就是如此,而且才剛開始。 在看好陸股的投資機會下 , 台灣人要投資陸股大致上有三種方法。 到券商開證券戶,直接買賣A股。 投資人可以親自跑到大陸券商處開戶,或者是運用新開通的滬港通北向管道透過複委託的方式買賣A股 , 但都有挑選個股的難度,非常地辛苦。 購買國內外基金公司發行、投資於大陸的共同基金。 光是國內投信公司發行的大中華基金就有45檔,這還不包括國外基金公司在台灣販售的境外基金 。 一般投資人要如何去分辨那些是純投資大陸A股的基金、哪些又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中國基金呢? 買賣在國內證交所掛牌的陸股ETF。 簡單方便,就像在國內買賣股票一樣就能直接投資陸股,不僅是血統純正的A股,而且是用台幣買賣,又省掉了換匯的麻煩。 在國內證交所掛牌的陸股ETF中流動性較佳有四檔,那就是寶滬深(0061)、FB上証(00

麥道森專欄:那斯達克Nasdaq 跟你想像的不一樣

l     今年以來美股整體市場漲了不少 , 而其中一個以前跟台灣關係很密切 的 Nasdaq 也漲了 18%, 反觀台灣的科技股卻還是很弱勢 , 而 大家熟知的 Apple, 股價也還是 一蹶不振  , 其實 Nasdaq 跟你想的不一樣 l     下圖是美國 morningstat 的資料 , 美國 Nasdaq 綜合 指數的前 25 大股票 ,YTD Return 是今年以來的漲幅 ( 截至 2013-8-2), 透過圖 示 , 可以看到電腦科技股佔權重很高 , 但是貢獻指數很有限 , 而超過 50% 以上的則是許多各位很陌生或平常不會投資的公司 , Gilead,Biogen, Celgene,Facebook 等 l     l     Gilead, Biogen, Celgene 是美國近十年的新興產業 , 快速成長 , 且這些公司的 市值已經達到中有一個產業這幾年快速崛起 , 就是生技產業 ( Biotech), 這些生技產業的市值已經可以挑戰各位比較熟悉 的傳統製藥公司 , 包含默克 , 輝瑞 , 葛蘭素等 , 我在寫富蘭克林生技 領航基金:略落後大盤的主動型生技產業基金 , 這篇文章時 , 曾經寫 了幾個有關美國生技股的情況 , 各位或許有興趣 revisit 一下 , 我簡單敘述如下 l     美國生技行業的快速發展 , 這些大型公司積極併購各種小型生技公司 , 雖然短時間的併購溢價過高 , 但因為這各行業屬新興行業 , 因此佔 取版圖更重要 , 也換來了這些大型生技公司的市值越墊越高 , 再加上 美國 FDA 發現傳統化學製藥發展 20 多年下來 , 遇到了許多問題跟 後遺症 ( 如超級病毒 ), 因此更加支持生技產業的發展 , 使大者恆大 的趨勢非常明顯 l     今年截至 7 月 30 日,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前五大權重股吉利德 科 學 、安進、 Celgene 、生物 基因 、 再生元製藥今年累計漲幅分別達到 68.09% 、 29% 、 85. 26% 、 48.21% 、 59.98% 。 l     此外 , 其他新興科技也開始入列 , 如臉書 Facebook 或者最近 剛列入成份股的電動車 Tesla(0~100KM 加速僅要 5 秒的 跑車 ), 從下圖更可以看到 , 市值很大的公司沒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