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麥道森專欄 :"TILT ETF" 與 "Bogle:誰是“寄生蟲???"

15年前,ETF還是許多主動投資者不屑一顧的產品,現在已經成為成為主動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的其中一部份,
麥道森認為,從這15ETF的快速發展已經告訴我們誰是寄生蟲,就是主動投資者

不過麥道森認為,是不是寄生蟲不是重點,而是各位累積階段的投資,各位關心自己金錢的投資者,都應該好好想想你的錢交給誰管理,我描繪一下臺股的基金經理人的生活動態,
n   每年這些經理人都在換工作,工作換來換去,績效一定不好
n   每季這些經理人都在看看自己為什麼落後同業,卻沒考慮到80%同業都是落後大盤
n   每天這些經理人都在打探消息,甚至道聽塗說來的消息,就當作是"題材,成天炒股
n   每分鐘這些經理人都在看盤,看看自己的股票漲或跌,然後開始讚嘆或埋怨市場

麥道森的建議是,ETF已經這麼方便的時代,你可以80%ETF被動式的配置,20%再來自己研究或投資在這些主動投資的工具,這種策略也已經是許多退休基金採用的投資方法,叫做Enhanced Indexing,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跟上市場,但又可以維持一部分主動投資的樂趣或超額收益,如果你是一個希望採用這種策略,但又不希望自己一支一支選擇主動投資標的,你也可以看看許多指數的ETF,這種ETF叫做Tilt ETF,或許你有興趣看看SPDR UniversityTilt ETF的文章

之後有時間,我將會開始介紹這種Tilt ETF,也探討看看,台灣是否也有機會發行這種TILT ETF,





 
+TAG
附件
尺寸
0 個位元組
文章分類
自由標籤
被動式基金很難受到主動基金經理的歡迎。他們受到了這種觀點攻擊:如果投資的管理費用較低,那麼投資者就可以從股票市場獲得更高的回報。
主動基金經理認為,他們通過策略、股票挑選等措施獲得的回報會超過收取的手續費。對一部分基金經理來講,這可能是對的。但是,並非所有的基金經理都能獲得好的收益。
被動的指數基金包含市場組合中所有的股票。總體上看,主動基金經理總體上也投資這些組合。因為擁有同樣的市場組合,因此主動基金和被動基金獲得毛收益也一樣。但是,費用、交易成本、管理費用和市場成本較低的基金將獲得更高的淨收益,例如被動式指數基金。
每個投資者需要謹記一點:淨投資收益=市場總回報-成本
但是,主動基金和被動基金成本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對典型的退休計畫投資者來講,主動基金每年的總成本為2.27%;而被動基金的成本僅為0.06%在整個存續期內,2%的成本差異可能導致退休計畫的累計財富增加50%-90%
最近,對沖基金經理David Smith將指數基金稱為寄生蟲他認為指數基金僅僅受益於主動基金經理和交易員創造的有效市場。他認為指數基金的成功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設上。但是,這是錯誤的。市場是否有效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成本問題假設:市場總體的毛收益-獲得這些收益的成本=投資者實際獲得的淨收益
被動基金並不是寄生蟲,相反,主動基金才是真正的寄生蟲
股市的收益決定因素是:上市公司獲得的利潤,股息率和長期增長的利潤。主動基金管理的成本每年約2.27%它才是貪婪的寄生蟲。被動基金的管理成本每年僅0.06%它對寄主的侵蝕可以忽略。
假設股市的回報為4.5%,主動基金吞噬了每年收益的50%;而被動基金的成本僅為收益的2%——兩者之間相差25倍。
因此,在主動基金的經理稱被動基金為寄生蟲的時候,他也需要瞧瞧自己的基金,後者才是巨大的寄生蟲,其費用和交易成本等正在吞噬上市公司派發的股利。

作者是世界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鋒基金(Vanguard的創始人,於1974年率先創立了被動型指數基金,被稱為指數基金教父 

留言

Popular Posts

會員大會 暨 紀律道德課程

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 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暨 紀律道德課程 很榮幸邀請到新竹地院 郭維翰檢座 主講「CFP的叢林法則--淺談CFP執行業務之法律規範及自律」 郭檢分享許多關於個資法、洗錢防制法......等等 在金融業務的實務上,經常不小心誤觸法網的案例 提醒從業人員,在執行業務時應多注意的事項。 理促會也在各幹部的努力下, 今年會員人數有了突破性的成長, 同時財務狀況公開透明、十分健全 感謝郭檢精彩的分享! 感謝理促會各幹部的認真付出,及各位會員的熱情參與! 未來理促會將推出更優質的課程、更精采的活動, 敬請期待!

CPD:私人銀行業務 VS CFP的未來發展

資產管理+客戶關係管理 = 私人銀行家 私人銀行服務是銀行服務的一種,專門面向富有階層, 為富豪們提供個人財產投資與管理的服務, 與CFP的執業究竟有何異同? 未來能否有新的產能或商機,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 主講:楊淑清 老師

Eric Chen 專欄:錢進大陸,您買對了ETF嗎?

從年初以來,不斷有投資人在問可不可以投資大陸股市,筆者都簡短的回答「可以」兩字。當時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因為相較於連創新高的歐美日等主要股市,已經連跌5年的陸股 , 基期相當低,為什麼不敢買?尤其是在7月中國證監會宣布滬港通即將在10月開通及11月人民銀行無預警降息 , 激勵陸股暴衝 , 7月與11月的陸股都有兩位數的漲幅 。 筆者的前同事W君,目前在香港的私人銀行上班,筆者在8月曾經請教他關於滬港通的看法,他的回答是已看到外資大量資金陸續進入香港為滬港通作準備,所以相當看好陸股後市。而同一時間,筆者又請教另一位前同事P君對陸股的看法,此人西進中國大陸已將近10年,目前是大陸某基金公司的高管,P君說影子銀行的隱憂並未完全解除,而大陸今年的的GDP成長率也不如以往,從基本面來看,大陸實在是乏善可陳,P君表示他們公司對陸股的house view是相對保守。 W君與P君的前題都對 , 但對股市前景的看法卻南轅北轍 , 為什麼?這要從股市的本質說起 。 如果把影響股市的要素簡化成三項,即基本面、技術面、資金面。一般而言,股市初升段走的就是資金行情。每個人都知道股價是反應對未來的預期,而與預期心理最有關聯的就是資金面。雖然基本面尚未明顯改善,但在正面的預期心理下,資金會不斷進場卡位,若再加上政府寬鬆貨幣政策推波助瀾下,就會將股市推升一大段,並且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索羅斯所說的「反射理論」 。 目前,陸股就是如此,而且才剛開始。 在看好陸股的投資機會下 , 台灣人要投資陸股大致上有三種方法。 到券商開證券戶,直接買賣A股。 投資人可以親自跑到大陸券商處開戶,或者是運用新開通的滬港通北向管道透過複委託的方式買賣A股 , 但都有挑選個股的難度,非常地辛苦。 購買國內外基金公司發行、投資於大陸的共同基金。 光是國內投信公司發行的大中華基金就有45檔,這還不包括國外基金公司在台灣販售的境外基金 。 一般投資人要如何去分辨那些是純投資大陸A股的基金、哪些又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中國基金呢? 買賣在國內證交所掛牌的陸股ETF。 簡單方便,就像在國內買賣股票一樣就能直接投資陸股,不僅是血統純正的A股,而且是用台幣買賣,又省掉了換匯的麻煩。 在國內證交所掛牌的陸股ETF中流動性較佳有四檔,那就是寶滬深(0061)、FB上証(00...